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30篇
  免费   2721篇
  国内免费   1337篇
电工技术   1478篇
综合类   2179篇
化学工业   1517篇
金属工艺   358篇
机械仪表   1197篇
建筑科学   3432篇
矿业工程   4511篇
能源动力   673篇
轻工业   244篇
水利工程   721篇
石油天然气   519篇
武器工业   414篇
无线电   12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82篇
冶金工业   1027篇
原子能技术   95篇
自动化技术   5295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232篇
  2022年   588篇
  2021年   789篇
  2020年   840篇
  2019年   597篇
  2018年   546篇
  2017年   668篇
  2016年   830篇
  2015年   915篇
  2014年   1739篇
  2013年   1377篇
  2012年   2026篇
  2011年   2055篇
  2010年   1642篇
  2009年   1547篇
  2008年   1543篇
  2007年   1672篇
  2006年   1304篇
  2005年   1049篇
  2004年   840篇
  2003年   719篇
  2002年   556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Membrane technology has been considered a key factor for sustainable growth in high-efficiency gas separation. Current mixed matrix membranes (MMMs) technology is rising, but these membranes in the dense structure are having difficulties in operating at high pressures and scale up for commercial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ynthesize composite MMMs (CMMMs) consisting of polyethersulfone (PES), carbon molecular sieve (CMS 1–5 wt %), and Novatex 2471 nonwoven fabric (support layer). The membranes' physical, chem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evaluated by different analytical equipment. The morphology of both PES and PES-CMS composite membranes had a porous and asymmetric structure, in which CMS was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the polymer matrix. The thermal properties showed that the membranes were stable up to 350 °C with a singl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he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membrane were confirmed by spectral analysis. The gas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carbon dioxide permean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CMS concentration and methane permeance decreased due to the hindering effect of CMS under similar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highest selectivity achieved was 12.774 using CMMM of 5 wt % of CMS at 10 bar, which on average was 137.80%, improved selectivity compared to pure PES membrane. The support layer was able to withstand high operating pressures and showed the ability to scale up. © 2019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20 , 137, 48476.  相似文献   
92.
针对煤矿安全影响因素多、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样本信息采集困难等问题,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风险,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基于粗糙集理论融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提出了煤矿安全机预警模型,并以实测数据为例对该预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训练和检验。结果表明,粗糙集融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能够有效提高预警效率,反映各控制因素对煤矿安全的影响,计算结果与样本值拟合精度较高,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金属管道表面往往存在不同深度的腐蚀缺陷。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对铁磁性构件的早期损伤进行诊断的无损检测技术,然而磁记忆原始信号本身并不能直接实现对管道腐蚀缺陷深度特征的定量化识别,进而无法实现对管道腐蚀程度的预警。针对该问题,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管道缺陷深度的定量化反演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管道上深度为1~15mm的腐蚀缺陷进行了多次反演,反演结果的平均误差为2.398mm,平均均方根误差为3.205mm,结果表明,模型对管道腐蚀缺陷深度的定量化反演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且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doping Ni supported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eria loading. The catalysts (5%Ni+x%Ce/La2O3+ZrO2, where x = 0, 1, 2, 2.5, 3, 5) were synthesized via the wet impregnation technique and tested for methane reforming with carbon dioxide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700 °C and 42, 000 ml/gcat.h gas hourly space velocity. The fresh catalysts we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X-ray diffraction, Surface area and pore analysis, H2-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 CO2-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 fin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racterization results and catalytic activity is found. The results of the reactions indicated that 5%Ni/La2O3+ZrO2 has the lowest conversion which increased with the percentage loading of CeO2 up to 2.5 wt % and then began to decline. This suggests that 2.5 wt % loading is the optimum for CH4 and CO2 conversion. This particular catalyst composition has NiO species that could be reduced easily, as well as dense and wide distribution of all type of basic sites with respect to other catalyst system. The used catalysts were again subjected to TGA and RAMAN analysis where the least carbon deposition and the least deactivation factor was observed for 5%Ni+5%Ce/La2O3+ZrO2 catalysts.  相似文献   
95.
刘利斌 《陕西煤炭》2020,39(2):128-131
基于马兰煤矿28307综采工作面直接顶、老顶有明显缓波状层理、裂隙大量发育的特点,针对其存在顶板管理难度大、易造成顶板事故等隐患,对该工作面顶板的支护及管理进行了探讨。首先,利用物理分析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该工作面顶板的支护设备进行选型计算与分析,提出了与该工作面顶板支护、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配套的支护工艺和液压支架。其次,由于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在研究顶板支护技术的基础上,对矿井来压、过断层及冒顶事故等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顶板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为该工作面顶板支护与后续顶板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6.
为了研究采空区压力及煤柱上支承压力随采空区矸石压实程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建立了采空区矸石压缩模量与矸石压实率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采空区矸石压力分布随矸石压实率变化规律;基于弹性基础梁理论和弹塑性极限平衡理论建立了煤柱上支承压力与采空区矸石压力间的关系式,分析了煤柱支承压力峰值大小、峰值位置受矸石压实率影响规律。最后,将采空区矸石压缩模量与矸石压实率之间的关系用于FLAC3D数值模拟,与理论形成对比,证明二者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矸石压实率越大,采空区压力回升越快,压力恢复至原岩应力的位置距煤壁越近,对应的煤柱上支承压力峰值位置越靠近煤壁,压力峰值越小。  相似文献   
97.
针对深部岩巷掘进支护后表现出的非对称变形破坏的现象,采用力学理论分析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变形破坏的原因及支护控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巷道周边围岩一侧肩角及对应的底角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且这些应力集中点围岩发生塑性变形,是产生非对称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周边工作面回采后,侧向支承应力拱垂直于覆岩形成应力扰动,造成巷道非对称受力,与模拟结果相同。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关键变形部位补偿加强支护"的控制对策。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非对称加强支护形式,可以有效控制巷道非对称变形,巷道围岩稳定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8.
为解决厚煤层切顶留巷动载期间临时支护困难的问题,本文以陕煤集团柠条塔煤矿切顶留巷开采工业性试验为工程背景,分别设计了两种巷道顶板临时支护方案,并对两种临时支护条件下的散体帮顶底板移进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墩式护帮支架比采用单体液压支柱控制顶底板移进量效果更为明显,其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支护条件,研究结果为采用切顶留巷开采方式的工程提供了一种厚煤层切顶留巷动载期间临时支护的新思路,对切顶留巷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王建 《陕西煤炭》2020,39(2):109-113
为有效预测矿井内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程度,对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与探讨,分别构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及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模型,并且通过实例对两种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别利用单项以及综合指标、BP神经网络以及PSO-SVM模型、GA-SVM模型,对寺河煤矿二号井的突出区域进行预测比较。结果表明,PSO-SVM的预测模型不仅可以在小样本数据中预测出煤与瓦斯突出程度的大小,而且综合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其在解决矿井内煤与瓦斯突出的小样本数据中显示出更加强大、通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0.
王碧光 《陕西煤炭》2020,39(2):125-127,168
BIM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模式化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生产实践。为探讨BIM技术在矿井支护中的应用方式,在论述了矿井综采工作面巷道支护优化设计的基础和可能性后,详述了新型锚索的具体优化方案和优化后的优点,并以新型锚索支护技术为例开展了具体分析。在工艺改革和支护材料的管理及选择方面,提出了推引锚固技术、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以及严格支护材料质量检验制度的建议。结合该技术进行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可行性,且更加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